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

The Business of Art:Puma救世主和他的PlanB 1,010


The Business of Art:Puma救世主和他的PlanB

1,010

1,010
■93年Jochen Zeitz成功領導Puma轉虧為盈,避過被收購厄運。現時,Zeitz專心在藝術領域發展。
商人Jochen Zeitz是一個傳奇。1993年,Puma連續八年錄得虧損,瀕臨被收購邊緣。當時29歲的Zeitz臨危受命,坐上Puma CEO之位。員工對他不服,行內人看他不起,《金融時報》笑他是「幼稚園畢業生」,但講多無謂,業績最實際,一年後,「幼稚園畢業生」把Puma轉虧為盈。十年後,他讓Puma股價升值超過2,500倍。同儕對他的質疑換成了尊敬。至於《金融時報》呢,已經三度封他為「年度戰略家」了。
如今這位戰略家已經辭去CEO工作,專心做他的Plan B。這個Plan B與「梁震嬰」無關,而是一套商業方法的名字。這套方法由Jochen Zeitz與Sir Richard Branson創辦的非牟利組織The B Team提出,目的簡潔明晰:在追求利潤的同時,兼顧人類和地球的福祉。
「儘管商業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份,它已對這個世紀的環境造成許多負面影響。The B Team讓企業從目前的短期發展和不可持續發展想法,轉移到關注人類、地球和整體經濟的長期利益。」

威尼斯雙年展 有錢銀交易

至此,我們還未提到藝術──Jochen Zeitz是The Zeitz Collection的主人。The Zeitz Collection是全球難得專攻非洲藝術的一套藏品。近月這套藏品的名字,在(可悲而無聊的)全球化藝術新聞中,成了熱門關鍵詞──The Zeitz Collection在早前開幕的威尼斯雙年展中,購入了金獅獎得主安哥拉館的作品。
等等,威尼斯雙年展不是非商業、只展不售的純藝術展覽嗎?
理論上是,但它也沒有明文規定,展覽機構不可作錢銀交易。事實上,The Zeitz Collection除了安哥拉館的作品外,更另外購入了84件──即總數共85件威尼斯雙年展展品。這是一個可圈可點的數字,因為即使是在藝博會(art fair),如此大手的收購也不常見,何況那是「理論上」不沾商業沼氣的純藝術展覽。
有人批評Zeitz和管理The Zeitz Collection的策展人Mark Coetzee。他們說,神聖的雙年展是用來欣賞的,不是用來入貨的。然而這些批評者卻沒有批評Art Basel,或與Art Basel-Basel同期舉辦的藝博會Liste,這些藝博會,每一個都有賣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的作品,而且賣得特別多、特別落力。當然這是合理不過的商業計算。威尼斯雙年展開幕與Art Basel-Basel,不過相差約兩星期。收藏家清高過後入貨去,時間剛剛好。而作為事實,有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,作品在Art Basel-Basel也特別好賣。誰說威尼斯雙年展與商業無關?
好,就算你在威尼斯不賣作品,在藝博會也不賣作品。作為當代藝術家,你總需要那麼一點名氣,好讓任何一間博物館或藝術機構委約你進行下一次創作,讓你的事業持續下去。而這間博物館或藝術機構之所以能夠營運,大多數情況下是源於商業贊助。
好朋友寫了一篇文章,質疑「藝術市場算不算市場」。文末提到,「當我們說『藝術有無限可能』,我相信的是藝術的獨立、批判、不合作、反叛、革命……最終能為社會的進步出一分力。當我們現在的生活深陷於商品文化,我們已經有那麼多商品了,若藝術也陷入商品文化而不能自拔,我們還要藝術做甚麼?」
但由威尼斯雙年展的案例可知,藝術確實不是獨立的。一方面作為泛論,沒有東西能夠獨立於任何東西;另一方面,市場無孔不入。當你嘴巴念出Andy Warhol這個名字時,Andy Warhol的作品便會升值──道理很簡單,越多人談論的藝術品便可以賣得越貴,僅此而已。
當代藝術與錢無法分割。其實那一批密密麻麻的在威尼斯泊岸的遊艇艦隊,已經足以說明一切了。

當代藝術 變整體經濟發電機

但正如Zeitz的The B Team,當他把「企業從目前的短期發展和不可持續發展想法,轉移到關注人類、地球和整體經濟的長期利益」的時候,當代藝術也可以有屬於它的Plan B。只要換一套business model,我們同樣可以把今日令人生厭的、毫無監管的、自吹自擂的當代藝術市場,化作人類、地球和整體經濟長期利益的發電機。
Zeitz已經在做這樣的事了。誕生於2002年的The Zeitz Collection,與 Zeitz Foundation for Intercultural Ecosphere Safety是姊妹機構。兩個組織合力發展可持續發展、肩負社會和生態責任的計劃,以追求4C,即保育(conservation)、社區(community)、文化(culture)與商業(commerce)的平衡。
Zeitz的一部份藝術收藏,展出於肯雅的Zeitz雕塑公園。這個公園於去年成立,目的之一是傳達無論在經濟還是文化上,俱被世界忽略的非洲環境與文化之美──這便是The Zeitz Collection把目標鎖定為冷門的非洲,而非其他地區的原因。
與此同時,在日本也有人正在嘗試當代藝術世界的Plan B,而且起步要比Zeitz還早十年。北川(Fram)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、瀨戶內國際藝術祭,以及明年首度舉行的中房總國際藝術祭,使用同一套經營模式:透過舉辦具強烈場地特定性(site-specificity)的當代藝術展覽,使了無生氣的地區變成旅遊熱點,藉此吸引外地人氣與資金,直接惠及當地平民百姓(詳看本欄5月6日文章《日本人的公益資本主義》)。
這一套「當代藝術Plan B」模型的誕生,不過是十數年前的事。至今它甚至還未有一個學術界公認的名字。然而它的風正越吹越旺,甚至在香港也開始萌芽了。黃宇軒和他的空城計劃,最近就在新界坪輋舉辦了「坪輋.村校.展演」藝術節。
藝術節中有一展覽名為「在地:坪洋藝術學校」,以荒廢了七年的坪洋公立學校為展館,展出18件本土作品。「就如這所學校、香港的鄉郊、農村,要談的不是懷舊、集體回憶、過去,而是面向未來,校園與附近空間的美好價值,傳達開去,甚至反過來顛覆以高度經濟增值為核心的發展模式。」黃宇軒如是說。展覽非常成功,傳媒廣泛報道,公眾踴躍支持,業界一致讚好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